无欲则刚林则徐

无欲则刚林则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2017-02-20 14:53: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046121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放眼看世界的目光,虎门禁烟的壮举,新疆戍边的悲壮,都展现着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相比之下,世人对他的清廉则知之甚少。其实,正因为他无比清廉,才能“无欲则刚”,才能甘冒各种风险去完成一般人难以完成的伟业。

  廉政廉政,政为主,廉辅之。“政”者,正也,通俗地说,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作为者谈何廉政?执政为民却又不贪一己之利,即清廉从政,老百姓就更加相信他、拥护他,并千方百计推动他成就一番事业。

  一

  林则徐生活的清朝末期,官场黑暗,吏治腐败。在这种背景下要做个“廉吏”,要“出淤泥而不染”,是十分困难的。何况,林则徐还具有想贪能贪的种种主客观条件。

  其一,他有很硬的后台。道光皇帝十分赏识他。林则徐从无权的京官闲职,外放为拥有实权的杭嘉湖道。当时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上书御批道:此人“明白可用”。林则徐后又担任按察使、布政使乃至督抚大员。去广东禁烟前,道光皇帝曾八次召见他面商并委以钦差大臣的重任,赋予他节制水师的大权,故林则徐号称“统兵40万”。试想,如果林则徐以道光皇帝为后台,按当时社会潜规则,去搞那些或大或小的贪腐,不是十分容易的吗?当然,林则徐对此是不屑为之的。有条件贪腐而又不贪腐,才是真正的廉洁!

  其二,他有权有势有地盘。林则徐于26岁那年考中进士后,曾在京城的翰林院里当了十年号称闲职的小京官,但其间仍然先后被派充江西乡试副考官和云南乡试正考官,这都是大有油水的差事。36岁外放后,当的是督抚大员,去的是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陕西等富庶的地方,其间还直接管过水利、盐务、漕运等为一般贪官艳羡的美差。若稍有贪欲私心,则腐败送上门的机会多得很。但是,林则徐对此嗤之以鼻。有机会贪腐而又不贪腐,才是真正的廉洁!

  其三,有庞大的关系网。林则徐从26岁中进士到66岁去世,为官整整40年,跨越l4省,而且担任的都是有实权的大官;加上他诗、书、画、艺俱精,为人谦和性柔,同行关系甚好,后来同年、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当他受到贬斥乃至重罚时,都还有一些大员为他说话,包括军机大臣王鼎和新疆将军布彦泰等,可以说关系很“铁”。但林则徐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最讨厌阿谀奉承之徒,他根本不屑与这些人为伍,而是一见一闻便怒不可遏;但当官又必须与这些人共事,所以自制“制怒”匾额放在大厅,提醒自己注意方法,讲究策略,办事讲话不要过于情绪化。所以,他结交的都是比较正派的人,谈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事,闲暇之时也以吟诗作画为乐。他的“关系网”不是用来搞腐败的。

  其四,他有“腐败”的“理由”,因为他很穷,他的家庭生活与当时的官场有着很大的反差。他出生在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父亲以教书为生,母亲和姐妹都要靠手艺来补贴家用,经常加班到天亮,晚上点的油灯只用一根灯芯。他出生的老屋(左营司)还是父亲典来的。他进京考试还要靠自己当幕僚赚来工资当路费和靠别人资助才能支撑。但是,这些都构不成让林则徐“腐败有理”的理由。在他心中,君子固穷,但气节是不能丢的。这种气节、这种操守,亦即我们现在说的“理想信念”,正是林则徐坚持廉政自律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支持他拒绝腐败的强大动力。在林则徐看来,拒绝腐败,本该如此,不是讲给别人听或为自己装面子的。这种气节操守,来自他从小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他父母生活虽然艰苦,都坚持自食其力,“不妄予一事,不妄取一钱”。即使后来林则徐做了大官,父母仍然不改初衷。林则徐的廉政自律,因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而坚持始终。这种气节操守,还来自林则徐对中国历代正直士大夫(所谓“君子”)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从三国的诸葛亮,到宋朝的李纲、岳飞、陆游、文天祥,再到明朝的于谦,林则徐都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

  二

  要做清官就要耐得住清贫。

  林则徐当十年的小京官时(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工资入不敷出。他自己回忆:“愚初作翰林时,即有家眷,在京一年俭用,约以五百金为度。编修俸银、俸米及馆上月费,合计将及二百,寻常笔墨中亦有所得,能觅一馆地贴补,则又觉从容矣。”所以他贵为翰林,却不得不经常代人撰、缮折子、书仪来补贴家用。他还找到一教书馆,每旬逢三、八日出时文试帖课题一次,每次约费一二天批阅课文。工作紧张不说,生活还挺拮据:“天气极寒,寓中亲眷只三人,大小俱病,殊不可支,连日延医调治。”以致次子林秋柏出生三日而殇。即使心烦,还要劳作:“每月改时文24篇,试帖24首,即已不胜其繁。此外零杂笔墨之段,依旧山积。”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的次女林金鸾和刚出生的三女(未取名)都过早辞世。即使这样,他也不改初衷。

  那么一旦外放,掌控了实权,是否就要大肆敛财,以挽回过去十年的“损失”呢?不!而且,林则徐明知“廉吏不可为”,但仍执着地走“廉吏不可为而为”的道路。“自律”是他坚持廉政之道的基本功。而且他把“自律”化为具体行为,并公之于众,以便大家监督,也震慑那些企图行贿乃至乘机诈骗的小人。

  他上任湖北布政使,一到襄阳,便向沿途地方官发出传牌,表示清廉任事的决心:“照得本司自京来楚,现已行抵襄阳,由水路赴省。所雇船只,系照民价,自行给发,不许沿途支付水脚,亦无须添篙帮纤。行李仆从,俱系随身,并无前站及后路分路行走之人。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马头接见,毋庸远迎。为此,牌仰沿途经过各站遵照。倘有借名影射,私索水脚站规及一切供应者,该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切切!须至传知者。”

  到了武昌,下车伊始,他又即发出关防告示:

  一、严禁请托。官员升调补差委等事,一律循照旧章,秉公办理,“断不听昏夜之营求,任吏胥之高下。”

  二、严禁胥吏篡改公文。“如有包讼之徒,串通吏胥商买批语者,旁人查得实据,许其首告到司,立即究办,决不庇护。”

  三、严格公款收支程序。“倘有狡猾银匠,串通奸胥舞弊,无难觉察惩办,切勿以身试法。”

  四、严格捐官办理程序。

  五、严肃接待纪律。“本司署内丁胥差役,概不滥予差遣。”“倘有伪称奉差密访,恐吓所在官司,并滥借驿马、需索饭食者,各属有所见闻,立即拿究,不可容隐干咎。”

  六、严禁官商勾结。

  七、严肃后勤纪律。“本司署中食用,一切俱照时价发买,不使丝毫短欠。”

  为什么要如此严厉,林则徐自述心志:“仰膺恩命,承乏楚邦,任恐难胜,而志惟求慊,才虽未逮,而守志不渝。是以随事亲裁,无一端之假手,奉公洁己,恒五夜以扪心。”凛凛正气,万古流芳!

  

  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该是何等威风光彩之事;但他照样发出传牌,表示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惟顶马一弁、跟丁六名、厨丁小夫共三名,俱系随身行走,并无前站后站之人,如有借名影射,立即拿究”。所雇夫价轿价,均已自行发给,“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迎接”。“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便饭,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须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他严令沿途州县、驿站官吏准此办理。

  林则徐还考虑钦差大臣位高权大,怕两个儿子留在福建头脑发涨,会出问题,故专门写信给夫人郑氏谆谆嘱咐:“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我是奉命唯谨,毕恭毕敬。夫人务必嘱咐二儿须千万谨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和官府妄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林则徐不但自己不腐败,还严防家里人腐败。其妻郑氏,一向贤惠持家,虽因生活困苦,身体多病,儿女早亡,均毫无怨言,更不会要求丈夫去贪腐来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林则徐的清廉有她一半的功劳。林则徐的儿子和女婿,都是正派之人和廉洁之官。长子林汝舟为服侍父母,跟林则徐辗转各地,从而影响了学业,曾多次返回福州考试都未中举人。林则徐最后下决心让他返回福州读书,使学业得到进步。林则徐及时写信鼓励他:“试草文通健举,于乡、会试相宜。又尔敦行立志,向学不倦,将来成就当远且大,勉之!”同时,向他具体传授读书作业之道。1835年,林汝舟参加福建乡试中第五名。林则徐次子林聪彝及二女婿沈葆桢,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上进的。

  林则徐被遣戍伊犁时,按当时清廷规定,遣戍时期不但没有工资,连沿途的路费都要自己出;清官林则徐显然出不起。这时,有个仰慕林则徐为人的商人主动要求出钱资助他,林则徐却不接受。最后该商人不得不同意林则徐以房契为抵押品向他借钱,并收了林则徐写的借条。

  林则徐为官40年,从来没有亲手经营家业。他父亲去世前,曾经把他寄回家作为家用的部分银两节省起来,用来添置田地房产,分家时亦分给他一份。后来郑夫人又添买了几处房产,分家时也分给三个儿子,最终林则徐只留福州文藻山旧屋住所一处,作为归乡栖息之地。因无田产,故退休回家后,连过“田园生活”都不可能。他自嘲:“归田转幸无田好,岂必桑麻十亩闲。”当时他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婿都在北京做官,要接他到北京,却因无钱购房而作罢。福州的文藻山旧屋长期失修,难以维护,“欲行另购,力又不从心”。林则徐就是在文藻山旧屋(称“七十二峰楼”和“云左山房”)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半年时间,死后亦只“同父母等合葬在金狮山墓地,全无张扬排场之举”。

  就是这样清廉的林则徐,才会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王凌)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