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曾是永定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长期在高三毕业班任教,语文基础扎实,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平时一心教书,从不多事,可以说是谨小慎微,与世无争。爷爷去世时,父亲送上一副挽联“教书清贫为乐,做人宽厚乃风”。
从奶奶口中,我得知父亲是一个从小就爱看书的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父亲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父亲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当记者、编辑。他喜欢看书,涉猎各种知识。父亲分得筒子楼一小间宿舍后,晚上为避免打扰家人,就把小折叠桌搬到房间外的通道上,把长长的电线也牵出去,连着台灯看书写作。他喜欢藏书,家中两个大书柜装不下,只好把书堆在书房的地上,每次搬家,父亲最舍不下的是那些书,想方设法把它们全带上。
后来,父亲的住房条件改善了,书房里的书依然是父亲的最爱。每写一篇文章,父亲都会反复推敲、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从创作手稿中可见一斑。晚年,父亲在《我的书房》中写道:“我已渐入老境,回望人生坎坎坷坷、点点滴滴,毫无疑问,首推阅读是大快乐事。”
印象中,父亲对我强调最多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一有新书出版或是新作发表,就会第一时间寄给我,使用了微信以后,他又会用微信转发给我。他还不时写下“开卷有益”“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等书法作品寄给我,于无声中教导我,鞭策我。
父亲还强调要自立自强,并现身说法。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后一个人来到北京打拼,没有任何关系,总能认真地干,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成绩的取得,依靠的是勤奋和执着。”这句话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既给我动力,也给我压力。
后来,父亲成了着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2016年,他将永定老家的祖宅改造成北山书院,一个文学交流的场所。当朋友称赞他取得的成就时,他总是淡淡一笑,“作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作品,用实力说话!”
父亲曾经担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那时他虽然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但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对我们“约法三章”:不允许包括我在内的亲人经营任何与作家出版社业务有关的生意,不允许……
父亲对我的教育,没有不厌其烦的说教,而是用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潜移默化中,我渐渐地也养成了看书、藏书和写作的习惯,一旦看到喜欢的书籍,就会忍不住购买,书柜中的书一天天多了起来。一旦有文章发表,我会享受到莫大的喜悦,更加明白“开卷有益”的含义。(张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