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以养德代代传

俭以养德代代传

 来源:厦门日报            2019-03-20 08:11: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263436

  我的老家在同安农村,几代人都是务农为生。虽然是平民百姓,谈不上代代相传的家训,但在我眼里,家里却一直传承着勤俭朴素的家风家教,让我受益终身。

  小时候家境并不好,父亲在村办企业上班,为了多挣点加班费用,经常要轮夜班。我读小学时,每次父亲上夜班,就由我放学后给父亲送晚饭。母亲固定都是把稀饭捞干出来、压得厚厚实实的,加上母亲平时亲手做的豆豉、腌萝卜干及偶尔的炒菜或炒肉,就是父亲的晚饭,而母亲会再尽量地盛稠些的稀饭给我,而她自己都是喝着几乎见不着饭粒的米汤汁。勤劳善良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但都用言传身教诠释着勤俭持家的道理,特别是母亲喝着米汤汁的身影一直烙刻在我心里,也影响着渐渐长大的我。

  1987年我考上同安一中,因为离家远,中午就在学校食堂统一蒸午饭。父母一天给我一元钱买菜,记得食堂每份荤菜5角、素菜2角。当时年仅11岁的我身高只有1.35米,但为了省钱,每天中午我都取出自己的蒸饭到校门口一位老大娘的扁食摊上买一份5角钱的扁食,先把扁食汤浇饭吃完,再向老大娘添汤正式吃扁食。善良的老大娘渐渐地有意无意地给我多加一两粒扁食。而我就能用每天节余的5角钱,购买一些必需的学习用品及课外丛书。这种“一分钱掰成两分花”的习惯,一直伴随我在同安一中六年的中学时光,再后来到外地读大学,直到回厦门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我还是保持着,也让自己的孩子耳濡目染着。

  去年儿子考到鼓浪屿就读厦门二中初一,平时住宿,只有周末才坐渡轮回家。当时我还在宁夏的南部贫困山区挂职工作。2月下旬新学期开学时,已结束援宁返厦的我送儿子坐船去鼓浪屿,问他要多少生活费。儿子说只要充饭卡的钱就行,我说再给50元作为零花钱,他坚持不要。爱人解释,从上学期开始,儿子就一直没要零花钱、一学期都没乱花钱。望着儿子,我知道,他不仅理解父母的辛劳,更是养成自己的好习惯。

  于是,我郑重告诉儿子,古人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不仅是大道理,而且是我们每个人的切身体会、每个家庭的真实故事。正因为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的习惯,让我心存感恩,感激父母的给予、感激所得到的一切关心帮助和收获,哪怕是挫折失败,也满足于家庭的温馨和睦、珍惜既有的工作和事业,更让我不会因为独处而淡化对自己的要求,更不会因为诱惑而迷失自我。于我而言,俭以养德是一种标准,更是一份境界。

  从儿子似懂非懂的眼神里,我仿佛读到了传承,更看到了那份希望。(陈忠义)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

?厦门市纪委市定州市监察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