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山街道枋湖社区居民薛某十几年前就被认定为精神残疾二级,无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一直由兄长们照顾。古稀之年的兄长皆重病缠身,照料妹妹越来越力不从心。一年多前,薛某的兄长便为妹妹提交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申请,然而申请没有获批准。精准帮扶专项开展中,“厦门党风政风监督台”微信公众号和本报“监督在线”互动热线将相关线索转递至市纪委定州市监察局后,薛某问题的解决开始进入“快车道”,并迅速得到了解决。
按政策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拖了一年多,有关部门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问题?市纪委定州市监察局启动了直查督办。
疑问
兜兜转转一年多,又回到原点?
时间倒回到近日,市党风政风监督员在开展帮扶民生领域问题线索专项征集中接待了一位薛姓老人。老人反映,他的妹妹薛某在年幼时因病导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精神残疾二级,是特困救助供养人员。
“我今年已75岁,疾病缠身,对妹妹的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薛先生说,妹妹今年59岁,多年来一直是由他们三兄弟照顾,随着年岁增长,他身患中风,两个弟弟一个是植物人、一个患有帕金森症,只能在2015年初将妹妹送到民营养老院,而妹妹的特困残疾救助费根本不足以支付相关费用。
据薛先生回忆,2016年底,禾山街道、枋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时告诉他们,根据他妹妹的情况,可以申请送到福利中心集中供养。他们商量后写了申请书。申请书递交后,迟迟没得到答复,薛先生便打电话询问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说,事情还在办,流程总有一个时间。他只好继续等待。几个月后,终于等来了答复。社区工作人员说,民政部门反馈,薛某不能送到福利中心,只能送到仙岳医院,因为她的残疾证是精神残疾二级,不符合入住福利中心的条件。“我们当然不同意啊,我妹妹是智力障碍,不是精神病。”薛先生的家人都不同意送妹妹去仙岳医院,事情就这么耽搁了下来。
今年,薛先生家中出现变故,其妹妹集中供养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9月份,他们再次写了申请书,“实在没办法,也只能送仙岳医院了。”10月底薛先生接到了仙岳医院的电话,对方告诉他,他们到养老院实地查看发现,薛某没有精神病性症状,不需要精神科治疗,故不符合仙岳医院收治条件。
“明明符合政策,怎么落实起来那么难?他们都不收,妹妹又该去哪?”薛某集中供养一事兜兜转转了一年多,又回到了原点。
进展
再次申请,总算如愿以偿
直查督办启动后,调查人员来到市民政局,了解该申请的审核进度。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调查人员查阅到了薛某2018年的申请材料。“厦门市精神残疾人员收容申请表”上,仙岳医院意见一栏写着“不符合收住”,并加盖了该院公章。
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负责人表示,他们接到相关申请后即转仙岳医院办理,10月25日仙岳医院组织人员上门对薛某的情况进行审核,认定薛某为智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精神病性症状,不需要进行精神治疗,于11月5日回复,不符合收住要求。
该负责人表示,因薛某持有精神类残疾证,在不能入住仙岳医院的情况下,如果重新进行残疾鉴定,再办理申请由市社会福利中心集中供养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他们请仙岳医院书面回复原因,对是否属于精神疾病进行排除;同时,派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如果符合特困人员入住条件,先入住,再重新进行残疾鉴定。
综合调查情况,11月14日,薛某终于顺利入住市社会福利中心。
倒查
首次申请材料
竟然不知所终
薛某问题解决了,但调查人员产生了疑问:既然属于政策帮扶范围的特困人员,首次申请为什么受阻,究竟在哪个环节卡壳?调查人员沿着审批路径,走访了枋湖社区居委会、禾山街道办事处、湖里区民政局、市民政局。
“我们一级级往上报,回复一级级反馈下来,我们再告知申请人。”枋湖社区经办人员表示,他们收到材料后提交给街道,再由街道提交给区民政部门,最后再转给市民政部门。禾山街道街政办工作人员也证实了社区的说法。但不论是社区还是街道,都无法说出薛先生初次申请至部门答复的具体时间,“这个你们要问民政局了,当初他们是几号批不行的,材料都在他们那边。”根据街道工作人员的说法,他们只是代送材料,相关信息反馈是通过电话的,初次申请没有通过,材料也没有退回。
“我们没有资格说她行不行,符不符合(福利中心)入住条件,具体要市民政局审批,一般半个月会答复我们。”在湖里区民政局,经办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去年首次接到薛某的集中供养申请,查验完材料后就提交给了市民政局,之后没接到退件;何时收件、提交、退件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对薛某前后两次申请集中供养受阻,该经办工作人员说,“去年福利中心说精神残疾的不收,今年仙岳医院说她不属于精神类的,我们也搞不懂了。”
那么,梗阻点在哪?调查人员认为,《厦门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明确了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各区民政部门以及街(镇)具体负责辖区内特困人员的认定及救助供养工作;居(村)民委员会协助街(镇)做好主动发现、协助申请、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公示等相关工作”。对于完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办法”要求,“应优先为其提供集中供养服务”。此外,“办法”还明确,“街(镇)或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人员,应当主动为其依法办理救助供养,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等无法自主申请的,应当主动帮助其提出申请”。然而,对于薛某的首次申请,社区、街道仅是“代递交申请”,未及时反映薛某的实际情况,导致残疾等级再次鉴定未能及时启动,未尽到主动帮助申请职责。同时,在与薛先生的沟通过程中,工作人员也未能准确传递信息,导致其产生误解,申请延搁。
在调查中,调查人员始终没找到薛某的首次申请材料,原因是社区、街道、区民政局,都未建立相关台账,导致“办法”要求的“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出现“断档”。后经市民政局核实,薛某的第一次申请,该局承办人员仅口头告知审核结果,与区民政部门衔接不当,书面申请材料未退还给申请人。
对此,市民政局也高度重视,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对当时的承办人员严肃批评教育,并调整其工作岗位。11月15日,该局还专门召集仙岳医院、市社会福利中心和局机关相关人员通报事情经过,要求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建章立制,规范办事流程,减少办理时间。市纪委定州市监察局党风政风监督室表示,其他人员的责任,将交由相关纪检监察机构进一步核实处理。
点评
莫让作风问题
成为“拦路虎”
精准帮扶,核心在于精准施策。也就是说,雪中送炭,帮助困难群众最关键的就是要帮到点上。然而,纵观薛某的集中供养申请过程,从社区、街道,再到市、区民政部门,都存在工作方法简单草率、主动服务群众意识淡薄等问题。
按说,落实薛某的集中供养,各部门职责明确。但从第一个环节开始,社区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准确,解释沟通工作不到位,工作主动性不足;第二环节的街道、区民政部门,未尽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申请受理和审核主体责任,同样存在对政策规定理解不准确、提供救助供养服务不精准、申请审批审核事项的建档工作和后续的跟踪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应集中供养的薛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因此,打通精准帮扶的“最后一百米”,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作风转变,唯如此,才不让责任缺失、服务意识淡薄成为精准帮扶工作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