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乃勤廉之根——读《习近平讲故事》有感

坦荡乃勤廉之根——读《习近平讲故事》有感

 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      2018-12-25 08:53: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243954

  《习近平讲故事》首篇提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引发了我对为人处世的点滴思索:君子为何以廉?以何廉?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其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为“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后来,廉政中的“政”是指特定政治上的涵义。廉政,即指政治上的廉洁清政,为政清廉。为官治政能保持廉的本质,做到处事公正、公平、不苟取,为人正直、清白、不奢华,就是体现了“廉”的基本精神与特色。

  廉与贪、勤与怠,自古以来便围绕着国计民生。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就将君子的人生追求定位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精神理想中,把万民和统治者融入一个整体中。孟子也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此思之,君子的公正廉洁之品行培塑是与国家、集体分不开的。不论是在察举制的两汉魏晋,还是科举制的唐宋明清,官员的道德衡量一直是摆在选拔、考评的第一位。仅仅靠道德并不足以约束官员的品行,但以此却体现出治政者、管理者、身负众望者们的特殊性。

  在21世纪,许多人简单地把廉洁作为个人品行来解释。君子之道鲜有人再提及,甚至被拿来和迂腐、落后相提并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自扫门前雪的想法放纵着一系列贪弊、不公大行其道,无人能避其锋芒。故而何以反腐倡廉、何以培育勤廉品行,为百姓所思。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就很明确,他强调“党风的好坏,决定人心的向背;人心的向背,不但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也决定着党的命运”。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告诫全党“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每一名基层普通党员群众,都是民族的砖瓦、廉政的土壤,党的意识形态厚植于人民,深耕于人民,人民是水,水能载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当下反腐倡廉中提出的最后一步,培育每个人内心的坦荡之风、廉洁之气,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真正把“不想腐”变成每一个党员的内心追求。君子坦荡荡,我们要努力争当新时代的“君子”,先公而后私、先人而后己,这是民族、国家制度和信仰赋予我们时代青年的使命,无愧于心,无愧于社稷,无愧于人民。(作者 陈扬骁)

相关动态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