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传承

 来源:厦门日报            2019-04-25 09:26: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272714

  前些日子回到故乡清漾,我特意走那条田埂路,为的是看看一百多年前,我的太公建的那个路亭。在我出生前,太公就已过世,而因为父母的讲述,我知道太公所有的故事,太公的形象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从我记事开始,母亲便常给我们讲家族的故事,在母亲绘声绘色的讲述中,那些家风故事慢慢渗入我的脑海,熏染着我的精神世界。讲起太公,父母总是充满敬意。太公为人宽厚,对小辈疼爱有加,又秉承耕读世家的传统,建了路亭,供路人歇脚、乘凉、避雨;太公还建了祖祠前堂,封山育林,使家乡的荒山成了绿林……

  聪慧勤劳的父母也如太公般待人宽厚,曾有邻居建房,地基一角正是我家茅房,邻居问父母能否卖茅房,以便房子周正。母亲说:“哪有卖茅房的?你就拿去吧。”

  太公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子,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贫病离世,我的爷爷因病二十九岁就去世了,奶奶年轻守寡,孤儿寡母倍受二爷爷的欺凌,而三爷爷和小爷爷年轻时就离家闯荡了。太公离世时,远在他乡的三爷爷和小爷爷无法回家奔丧,各自寄了钱回家,收到汇款的二爷爷却不肯把钱拿出来为太公办丧事。父母和奶奶商量,毅然承担起重任。父母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自行车,又向亲友借了钱,体面地送别了太公。

  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多年后,母亲又主动与堂叔(二爷爷的儿子)修好,当时,家里有些亲人不理解,说母亲不争气。但母亲坚持做她认为对的事,母亲对堂叔说:“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我们始终是一家人。”后来,两家真的冰释前嫌,和睦融洽,互相帮衬,日子都过得不错,所谓家和万事兴,所有的人也都理解了母亲。

  我走到路亭,轻轻地抚摸石板,那是我儿时曾经坐过的。走出路亭,我往家的方向走去,那座百年前的老房子,是太公亲手建造的,如今政府出资正在修缮——一切该留下的都将被留下,一切该传承的也都会被传承。

  我想,下次,我要带着儿子回乡,看看路亭、老房子,还有祖祠。去年寒假,上大学的儿子回家,每天的吃饭时间都是我们的交流时间,自然而然地,我也讲起了家族的故事。讲完后,我猛然意识到,不知不觉中,我也和父母当年一样,开始给儿子讲述长辈们的故事。(向日葵)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

?厦门市纪委市定州市监察局 版权所有